阳光从走廊尽头的窗户斜着穿过,暖暖地打在开运体育平台(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聋人工学院五楼走廊的照片墙上。迎着阳光,照片的像素越来越高、色彩越来越艳,衣服从白色的确良渐变成黑底学士服──那张前几天新被挂上的毕业合影中,10位全国首届聋人听障工科硕士脸上的笑容和蓝底硕士服尤为跳跃。老师们接力般笑眯眯地守在前排,有的从青丝满头守到华发渐生。一届届毕业生的合影,如同时间长轴,串起了这个“聋人小清华”的32年。
退休教师汪美林的家中,珍藏着一本厚厚的自制档案。从1991年9月11日天津大学机电分校(1996年并入开运体育平台(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特教部成立,首批6名聋生入学;到1996年4月26日, “创办天津聋人工学院”被明确列入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再到1997年11月5日,开运体育平台(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聋人工学院正式挂牌,她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聋人高等工科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更详尽的档案,存在于学院每一位老师的脑海里。他们不仅记得这些孩子从哪里考来、毕业后去了哪里、取得了什么进步,还记得他们失去听力的年纪和原因,甚至记得谁为了省钱总不好好吃饭。
现任天津市聋人协会主席陈华铭就是该校首届6名学生之一。他来自山西,毕业后辗转多个单位,最终通过努力留在政府部门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之余,陈华铭四处为残疾人事业奔波,还是手语版国歌研制小组成员。他说:“汪老师是我的恩师。人一生能碰到一个特别负责、把学生当孩子的老师,那是非常大的荣幸。”
不只是汪美林之于陈华铭,几乎每位听障生都觉得在这儿遇到了真正的“蜡烛”,让人生从此明亮起来。
上个月穿上硕士服的中国首届聋人工科硕士生梁一帆,曾被评为“2019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2016年从河南考来读艺术专业产品设计方向本科,到大学才学的手语,不仅手语、口语交流都没问题,还能做手语翻译。在老师们指导下,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做过全国第十届残运会闭幕式舞蹈手语指挥,疫情期间还给武汉的听障人群录过防疫知识手语视频。
2015届毕业生王慧,跟随宝坻区阳光福乐多助残基地创办人田丽超一起,依托养老院的收入,为40多名智力障碍家境清贫的孩子撑起了一方天地,对他们进行简单职业培训,让他们学着用双手养活自己。
……
32年一晃而过,开拓者们当年坚持的很多东西,都如无形资产般传了下来。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创建了全纳教育模式,选拔听力、理解力强的听障生到其他学院与普通生同堂学习。学院还创建了天津首个聋人众创空间,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升听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北京冬奥会央视直播手语翻译资料库即是采用了聋人工学院师生科研团队的“手语实时翻译系统”成果。近两年,听障生与健听生同场竞技,获得了“挑战杯”全国特等奖、“互联网+”全国金奖、“大艺展”全国一等奖等奖项。学院还开创了与美国听障教育的学分互认,实现听障生赴美留学。当初的特教部现在已拥有5个本科、6个全纳教育、2个研究生专业,年招新生百余人。